-
黔江电商孵化园架起扶贫桥 民建创新结对模式助农增收
在重庆黔江区渝东南电商产业微企孵化园,一场以电商为纽带的精准扶贫行动正通过招商引资汇聚社会资源。当地通过"电商为媒·民建结亲"模式,将民建会员与贫困农户精准对接,构建起产销一体化的帮扶网络,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探索出新路径。 一、电商平台打通农产品出山路 渝东南电商产业微企孵化园作为区域性枢纽,整合了黔江区及周边18个乡镇的农特产品资源。通过建立标准化品控体系,当地特色菌菇、高山茶叶、生态黑猪等农产品已实现线上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孵化园配备的冷链物流中心和直播基地,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保鲜和推广难题。 二、结对帮扶实现精准施策 民建组织创新"一户一会员"结对机制,由专业人士为农户量身定制种植计划。在沙坝镇,200户果农在技术指导下改种晚熟柑橘,通过电商预售模式提前锁定订单;金溪镇发展林下养鸡项目,会员单位包销全部产出。这种点对点帮扶已覆盖黔江区6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三、培训体系培育数字新农人 黔江区开设的电商培训课程包含短视频运营、网店装修等实用技能,累计培训超3000人次。中塘镇返乡青年运用所学知识,将滞销的猕猴桃通过社群营销售罄;水市乡农户组团直播卖腊肉,单场销售额达5万元。培训基地还配备专业导师团队提供持续跟踪指导。 四、多元协同放大扶贫效应 当地政府整合旅游、商贸等资源,推动"电商+文旅"融合发展。濯水古镇景区设立扶贫产品展销专区,游客扫码即可直达电商平台;正阳工业园区企业食堂优先采购结对农户食材。这种资源联动模式使农户年均增收达1.2万元,帮扶成效显著。 五、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黔江区建立风险共担基金,为农户提供价格托底保障。电商孵化园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提升附加值。目前,全区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确保脱贫不返贫。该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已在武陵山区多个区县推广复制。 通过电商赋能与社会力量介入,黔江区构建起可持续的扶贫生态。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山区农产品销售难题,更探索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多方协同发展的新范式,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样本。
2025-08-17
-
黔江区启动行政审批数字化改革 打造高效政务服务体系
黔江区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启动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建设,通过优化服务流程、下沉政务资源,为招商引资和群众办事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此次改革将实现区、乡镇、村三级全覆盖,推动行政审批从"线下跑"向"线上通"转型,标志着黔江区"互联网+政务服务"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目标与实施路径 黔江区网上行政审批改革明确"四阶段"推进方案:工作准备阶段重点梳理全区审批事项清单;编制审批流程阶段标准化400余项服务指南;入网运行阶段完成市级平台数据对接;优化阶段通过试运行查漏补缺。改革要求全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在3月完成系统部署,同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审批事项合法合规。 二、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为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黔江区将政务网络延伸至30个乡镇街道和200余个村社区,配备统一制式终端设备。通过建立区级统筹、乡镇受理、村级代办的联动机制,群众可在家门口办理社保、计生等高频事项。电子政务部门已开展首轮技术培训,覆盖基层工作人员。 三、监管体系与保障措施 改革建立"双线监管"制度:行政审批部门负责流程合规性审查,纪检监察机关跟踪问效。实行"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将平台使用效率纳入年度考核。财政专项拨款用于硬件升级,同时组建法律顾问团队,对事项清理、材料精简等环节进行合法性审查。 四、创新服务模式探索 黔江区试点"智能预审"功能,运用大数据分析自动核验申请材料完整性。在招商引资领域推行"一码通办",企业凭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可调取电子证照。建立帮办代办队伍,为重点项目提供从立项到验收的全流程数字化审批服务。 目前,黔江区已完成首批58个部门的数据归集工作,市场主体登记等事项已实现线上办理。这项改革将大幅压缩审批时限,预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制度保障。后续还将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持续提升群众办事体验。
2025-08-17
-
黔江区创新农业保险机制为农户系牢产业发展"安全绳"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黔江区将农业保险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配套政策,通过三级财政联动补贴机制,为水稻、玉米等主粮作物构建风险防护网。该政策覆盖全区符合标准的种植主体,以75%的财政保费分担比例显著降低农户参保门槛,有效化解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冲击,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支撑。 一、政策设计凸显精准施策 黔江区建立的种植业保险制度明确划定四大参保作物范围,仅纳入经农业部门审定的适栽品种。为确保政策实效性,设定"种植满一年"的准入条件,引导农户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保险责任涵盖暴雨、冻灾等10类区域性高发灾害,同时将山体滑坡等地质风险纳入保障,形成与当地自然条件高度契合的风险防控体系。 二、财政补贴构建多元共担机制 创新实施中央、市级、区级三级保费分担模式,其中中央财政承担40%的基础性补贴,市级财政追加25%的配套支持,区级财政再补贴10%,最终将农户自付比例压缩至25%。这种阶梯式补贴结构既确保政策可持续性,又大幅提升小农户参保积极性。2023年数据显示,该机制推动全区主要粮食作物参保率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三、实施流程严守风险管控 区农业主管部门建立双重审核制度,既对参保品种进行生物特性审定,又对种植规范开展实地核验。理赔环节采用"灾情联合勘验"模式,由农业专家、保险机构、乡镇代表组成工作组,确保定损结果客观公正。2022年雹灾事故中,全区387户参保农户在7个工作日内即完成理赔到账。 四、政策成效激活产业动能 通过将保险保障与产业规划深度融合,黔江区已形成"风险保障+技术推广"的良性循环。部分合作社利用保险赔款实施品种改良,推动马铃薯等高产抗病品种覆盖率提升至91%。2021年至2023年期间,全区因灾绝收面积同比下降23%,农业保险赔款转化再投资率达64%,显著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信心。 五、服务网络实现全域覆盖 依托3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设立保险服务站,配备专职协保员开展政策解读。开发线上投保系统实现"地块信息可视化",农户可通过移动终端完成参保信息登记。针对老年农户群体保留纸质投保通道,确保政策惠及所有经营主体。目前全区已形成"区有服务中心、镇有服务站、村有联络员"的三级服务体系。 这项创新机制正在重塑黔江区农业发展生态。通过将传统救灾财政资金转化为事前风险防范投入,不仅稳定了重要农产品供给,更培育出大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武陵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025-08-17
-
黔江区最大环保节能建材企业投产 助力渝东南绿色发展
近日,渝东南片区规模最大的环保节能建材企业——重庆冠科低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黔江区正式投产。作为黔江区招商引资引进的重点民营企业,该企业的建成投产将有效填补渝东南节能环保建材领域的产能空白,为区域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区域经济与生态环保协同发展。 一、企业基本情况与建设规模 该企业是黔江区重点引进的节能环保建材项目,总投资规模达数千万元,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厂房4000平方米。其核心生产线GK混合保温砂浆生产线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年产能可达数万吨,预计年产值超亿元,是目前渝东南片区规模最大的节能环保建材企业。 二、招商引资背景与项目落地意义 黔江区作为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近年来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重点聚焦节能环保、绿色建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该企业的引进,是黔江区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吸引优质民营资本参与区域产业建设的具体实践。项目从签约到建成投产,得到了当地政府在政策扶持、用地保障、手续办理等方面的高效服务,体现了区域招商引资环境的持续优化。 三、产品特性与环保技术优势 企业主打产品为GK混合保温砂浆,该产品具有保温隔热性能优异、防火防潮效果突出、施工便捷等特点,且生产过程中采用低碳环保工艺,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绿色建材标准。生产线的投产,标志着渝东南地区在节能环保建材生产领域实现了技术和产能的双重突破,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公共设施等各类建筑节能工程。 四、对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该企业的投产将直接带动黔江区及周边地区的就业岗位增加,同时促进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等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作为区域内的龙头企业,其示范效应有望吸引更多节能环保企业向渝东南聚集,助力形成绿色建材产业集群,为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下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的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五、未来发展规划与行业影响 企业计划在稳定现有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拓展绿色建材产品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将有效降低区域内节能环保建材的采购成本,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耗,为渝东南乃至重庆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建材保障,助力区域绿色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8-17
-
黔江5.93亿城市升级工程启动 助力文明卫生双创目标
黔江区近日启动总投资5.93亿元的城市功能提升系列工程,通过招商引资与基建投资双轮驱动,重点推进路网优化、风貌改造等五大项目,全面支撑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创建工作。此次集中开工项目将显著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为黔江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城市双创战略全面落地 黔江区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与"创建国家卫生区"作为城市治理核心目标,同步推进城市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此次开工的五大项目聚焦城市门户形象提升、交通动脉扩容、老旧街区更新三大领域,涵盖道路拓宽、立面改造、绿化升级等28个子项工程。 二、五大核心工程详解 西互通改造工程将重建4进6出收费站通道,同步实施5万平方米防护绿地景观提升;迎宾大道项目计划改造沿街建筑立面12栋,新增智能公交站台8处;交通路综合整治涉及3公里道路全线雨污分流改造,规范架空线路8.2公里;黔小二级路将实现车道数倍增,配套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正舟路扩建后通行能力提升300%,同步设置公交专用道和慢行系统。 三、基础设施升级多维效益 经专业机构测算,项目建成后可使城区路网密度提升15%,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高25%。迎宾大道改造将串联起高铁新城与老城区,形成20分钟城市交通圈。西互通工程完工后,车辆进出城时间将缩短40%,年减排尾气污染物约80吨。 四、民生导向的建设理念 所有项目均设置市民意见征集环节,累计采纳合理化建议53条。交通路整治特别保留百年香樟树12棵,采用"隐形工程"方式处理管线入地。正舟路扩建中创新采用降噪沥青材料,沿线设置隔音屏1.2公里。 五、长效管理机制保障 建立"项目长"负责制,每个工程配备质量监督专班。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设置7个关键节点验收环节。后续将成立专项维护基金,确保设施长期高效运行。 此次城市升级工程预计创造就业岗位2300个,间接带动周边商业增值约15亿元。黔江区通过系统化城市更新,正逐步构建"15分钟宜居生活圈",为西南地区中等城市品质提升提供实践样本。
2025-08-14
-
重庆"两翼"工业效益逆势上扬 重点区县招商引资成效凸显
在工业企业效益承压的背景下,重庆市"两翼"地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得益于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和精准招商引资策略,渝东北、渝东南两大区域工业利润实现逆市增长,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效显现,为重庆市工业经济稳大盘注入新动能。 一、区域工业韧性与政策协同激发增长潜能 重庆市"两翼"区县涵盖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承担生态屏障与特色产业发展双重使命。面对外部环境压力和产业周期性调整,地方政府强化政策协同与要素保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产业链靶向招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同步提质增效。地方财政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改扶持力度,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拓展市场空间,形成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正向循环。 二、渝东北区县依托绿色工业与集群效应破局 渝东北区域聚焦库区生态保护与产业协调发展,以智能装备制造、特色资源深加工、清洁能源三大领域为主攻方向。梁平区以集成电路、食品加工为双核驱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能力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扩张。云阳县发展绿色照明与生物医药产业,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平台加速技术转化效率。巫溪县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壮大环保新材料与特色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资源溢价与价值链延伸。该区域逐步形成"龙头企业+特色园区+专业集群"的发展格局,产业协作效能显著提升。 三、渝东南区县借力文旅融合与特色制造突围 渝东南区域深化文旅与工业融合发展战略,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态禀赋发展特色轻工业。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聚焦健康食品与民族工艺品制造,建立电商物流一体化供应链,实现特色产品产销高效对接。武隆区延伸旅游装备产业链,重点开发户外运动器材制造,同时培育生物萃取技术应用产业,形成"旅游流量+工业产能"双轮驱动。黔江区作为区域枢纽,加速发展现代纺织与智能包装产业,通过建设专业市场增强区域辐射能力。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与新兴消费制造业呈现相互赋能态势。 四、产业结构优化与开放通道建设双向发力 "两翼"地区强化与重庆主城都市区的产业协作,共建"研发在中心、转化在周边"的联动体系。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速国际产能对接,梁平、黔江等区县企业通过中欧班列、长江水运复合通道拓展海外市场,外贸订单增长显著。同时深化东西部协作机制,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有序转移项目,重点引进清洁能源装备、智能家居等低碳制造项目。区域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高于全市均值。 五、特色园区升级与要素保障夯实发展根基 各区县集中资源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梁平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专项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初创企业。云阳工业园实施智慧化改造提升环保处理能力,获评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彭水工业集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实现企业"拎包入驻"。土地供应保障上,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标准地改革;金融服务方面,建立"政银企"专项对接机制,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物流体系优化方面,完善园区公铁水多式联运网络,区域平均物流成本降低约18%。 六、创新驱动与绿色转型重塑竞争优势 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过程中,"两翼"地区强化创新核心地位。武隆区创建生态工业技术研究院,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巫溪县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传统产业渗透应用。各地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云阳工业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区域工业能耗强度连续三年下降,绿色制造体系覆盖率位居全市前列,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提升。
2025-08-13
-
黔江区三链融合构建产业扶贫新格局:土地流转激活造血功能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庆市黔江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以特色种植养殖业为抓手,构建生产链、价值链、利益链三链融合的产业扶贫体系。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脱贫长效机制。 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活土地潜能 黔江区依托喀斯特地貌特点,引导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猕猴桃、脆红李等耐旱经济作物,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养殖业重点培育山羊、肉牛等草食牲畜产业,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农户获得租金收益,同时吸纳贫困户参与田间管护、畜牧防疫等务工。2023年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农户年均增收达2.46万元,土地亩均产出效益提升近3倍。 二、生产资料精准投放破解启动难题 针对贫困户缺乏产业启动资金问题,当地实施"种苗直补"计划,向登记在册的脱贫户发放经检疫合格的果苗、畜苗。2022年至2023年累计发放猕猴桃嫁接苗、脆红李苗,以及能繁母羊、肉牛犊等生产物资,覆盖全部30个脱贫村。配套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建立农技员结对指导制度,确保生产资料转化率达92%以上。 三、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共享发展红利 首创"三方合作"产业扶贫模式:企业负责市场销售和品牌建设,村级合作社组织标准化生产,贫困户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折股量化获得保底分红。在肉牛养殖项目中,贫困户无需承担经营风险,每户每年稳定获得3000元收益。该模式已拓展到农产品加工领域,建成猕猴桃果脯、牛肉干等深加工生产线,产业链综合收益提升40%。 四、产业融合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 黔江区将扶贫产业纳入"一村一品"规划,打造种植养殖循环农业示范区。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2023年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带动冷链物流、乡村旅游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产加销游"一体化格局,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5-08-13
-
重庆黔江页岩气开发迎政策东风 中央财政补贴撬动千亿市场
随着中央财政对页岩气开采企业0.4元/立方米的补贴政策落地,重庆黔江区页岩气开发迎来重大机遇。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战略的重要支点,黔江页岩气评价井"黔页一井"的突破性进展,叠加财政补贴与地方招商引资政策双重利好,正吸引产业链资本加速聚集,为长江经济带清洁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红利释放行业潜能 中央财政明确2012年至2015年页岩气开采补贴标准,较煤层气补贴翻倍,直接降低企业勘探开发成本。重庆黔江等页岩气富集区被列入重点支持区域,地方政府可配套追加补贴,形成"中央+地方"双重激励体系。政策导向刺激下,重庆多个页岩气区块探明储量同比增长超预期。 二、技术突破破解开发瓶颈 重庆地质构造复杂导致页岩气开采成本居高不下,但水平井压裂技术的本土化应用取得进展。黔页一井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实现埋深超3500米页岩层的精准定位,单井测试产量达到商业开发门槛。相关企业正建立技术共享平台,推动钻井周期缩短30%以上。 三、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初现 除传统油气企业外,重庆已吸引超过20家装备制造、环保服务企业入驻页岩气产业园。LNG液化装置、高压管汇等关键设备实现本地化生产,运输管网覆盖涪陵-黔江核心产区。证券分析显示,页岩气开发带动重庆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元。 四、市场化机制防范行业风险 为避免重复光伏产业过度扩张教训,重庆建立页岩气开发动态监测系统,严格执行产量核验制度。补贴资金与实际产能挂钩,要求企业安装在线计量装置。目前黔江区块已建成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开采数据实时回传。 五、长期规划锚定能源转型 根据国家能源局规划,重庆页岩气到2025年产量目标占全国总产量15%以上。黔江片区正筹建页岩气循环经济示范区,配套建设发电、化工等消纳项目。专家预测,成渝地区页岩气全产业链规模有望在2030年前突破5000亿元。
2025-08-13
-
黔江区启动青年创业巡诊活动 助力电商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为深入推进青年创新创业工作,黔江区通过开展创业项目巡诊活动强化招商引资实效,整合政府、企业、导师资源为初创企业提供精准帮扶。2016年启动的该项活动首站走进本地电商企业,通过实地把脉、专项指导等方式,着力破解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运营管理难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一、构建三级联动服务体系 黔江区建立由政府部门牵头、行业协会参与、创业导师支撑的三级服务体系。在电商领域重点帮扶中,工作组围绕平台搭建、物流优化、品牌塑造等环节,为黔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提出仓储标准化改造建议,指导其接入区域性农产品溯源系统。同步建立问题跟踪台账,对反馈的13项技术瓶颈实行销号管理。 二、实施差异化诊断方案 针对20个入选项目的行业特性,巡诊活动采取"一企一策"工作模式。对涉农项目侧重供应链整合指导,为5家合作社对接冷链运输资源;对文创类项目开展IP商业化评估,协助2个团队完成版权登记。特别在跨境电商板块,邀请国际认证机构专家开展线上培训,提升企业合规运营能力。 三、打造创业生态闭环 除现场诊断外,活动配套推出三项长效措施:建立青年创业数字档案库,收录全区167个项目的成长数据;开设季度性"创业门诊"线上平台,累计解答政策咨询逾200条;设立专项孵化基金,对通过评审项目给予最高50万元的贴息贷款支持。目前已有3家企业通过该渠道获得风险投资。 四、深化产教融合机制 依托本地高职院校资源,推动6个创业项目与院校实验室达成技术合作。在智能制造领域,促成1家科技型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在新媒体运营方面,组织12场短视频营销工作坊,参训人员覆盖全区80%的创业团队。同步建立毕业生创业项目优先孵化制度。 五、强化区域协同发展 活动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与相邻区县共享创业导师资源库,联合举办武陵山区青年创业大赛。重点推动黔江电商产业园与周边区县建立农产品上行通道,已帮助23家农业企业入驻主流电商平台,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7%。下一步将建立跨区域创业联盟,实现人才、技术、市场要素的互联互通。 此次巡诊活动通过系统化帮扶举措,有效降低青年创业试错成本。据统计,参与项目的平均存活周期延长至28个月,较全区平均水平提升42%,带动新增就业岗位逾300个,为武陵山区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2025-08-12
-
黔江区推出"四项新政"激发创业活力 构建就业服务新生态
为深化创新创业扶持体系,黔江区近期出台专项政策组合拳,通过扩大贷款覆盖面、提高资金支持力度、优化担保机制等举措,全面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力。此次政策升级聚焦重点群体需求,整合财政与金融资源,旨在构建"贷、担、贴、续"四位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生态。 一、扶持对象扩容实现全覆盖 政策突破传统扶持边界,将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群体、退役军人、高校应届毕业生、刑满释放人员五类群体纳入核心保障范围,同步覆盖有创业意愿的登记失业人员及农民工群体。在产业支持方面,实行"负面清单+优先引导"双轨机制,明确排除国家限制类与淘汰类项目,重点倾斜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及地方特色产业规划的创业项目,形成差异化扶持策略。 二、资金支持力度实现阶梯式提升 个人创业贷款额度上限提升至15万元,其中10万元享受常规贴息,超额部分由区级财政专项补贴。对于合伙经营实体,单笔贷款限额调整至10万元,总规模不超过100万元。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获得人均10万元的信贷支持,单个企业最高可获200万元融资额度。这种分层设计既满足小微主体初创期需求,又支持成长型企业规模扩张。 三、风险分担机制实现多元化创新 担保体系实施动态调整,个人担保额度上限同步提高至15万元,建立职务职级与担保额度挂钩的弹性机制。创新探索农村"三权"抵押、商业担保机构联保、信用担保等模式,特别针对缺乏传统抵押物的群体开发"见贷即保"绿色通道。金融机构被鼓励开发"创业担保贷"专项产品,形成政策性与市场化担保的协同效应。 四、服务周期实现可持续衔接 建立"就业带动-贷款激励"正向循环机制,个体经营者每带动6人就业即可获得二次贷款资格,总期限不超过4年。企业新增参保人员并履行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享受"还贷-续贷"无缝衔接服务,取消传统间隔期限制。该机制通过就业岗位创造量动态调控信贷资源分配,形成就业规模与金融支持的良性互动。 此次政策创新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建立"群体-产业"双维度支持矩阵,二是构建"财政-金融-社保"三端协同体系,三是形成"首贷-续贷-扩贷"全周期服务链条。监测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创业项目申报量同比显著增长,重点群体参与度提升约四成,有效激活了区域创新创业要素流动。相关部门将持续优化经办流程,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格审核、额度测算、放款追踪的全程线上化管理。
2025-08-1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